top of page
搜尋

【《黑夜之後》after dark X 形上學的在場主義 】

  • 作家相片: 明鴻 陳
    明鴻 陳
  • 2016年11月20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- 「我啊,常常會想起以前的事情。尤其是像這樣在全日本到處逃 之後。

於是,我拼命的努力去回想以前,很多記憶都相當清晰地甦醒過來喲。一直忘記很久的事情,也在某種觸發下,啪一下想起來。這很有趣喲。

人的記憶這東西真奇怪,好像沒有用處的,沒辦法的事情,塞滿了整個抽屜。現實上必要的重要事情卻一一遺忘掉。」

──瑪麗,《黑夜之後》after dark

- 有時候會覺得就如同,「人的記憶這東西真奇怪,好像沒有用處的,沒辦法的事情,塞滿了整個抽屜。現實上必要的重要事情卻一一遺忘掉。」

人的心這東西也很奇妙,明明知道該怎麼樣想才能讓心情變好,可是呀!怎麼能控制的了它的運作呢?悲傷、鬱悶、憂愁還是會爬上去啊!所以,難過的時候就該盡情難過吧,長久以來,我們把主體看成:堅強、獨立、無畏,而依附的屬性總是那些負面的情緒,好似屬性再也不是那麼地重要。

西方主流哲學長久以來,都不免於以邏各斯(希臘语:λόγος,英语:Logos)中心主義思考,它的根本問題是基礎主義,欲強調要以絕對理性的建立達到追求真理的目的。因此,思想、真理、理性、邏輯都是最為基礎自身存在的。 其中心原則:本質優於現象、靈魂優於身體、直觀優於表達、文字優於隱喻、主體優於客體、理性優於感性、肯定優於否定、先驗優於經驗、自然優於文化,只有各項的前者出現,後者才有存在的意義,因此這種觀點也稱作形上學在場主義,這些形而上學中常見的對立無不有主從和先後之分。

可是呀,主體其實就像本體的「實物」;而屬性就像被投射出來的「影子」,彼此是唇齒相依共存的,你無法單一的取決於其一。偶爾轉換「主客之間的觀點」確實能讓你的觀看世界的角度不同,長久以來,哲學告訴我們的事情確實是如此。

我們必須反思的事物也正是要自我探索的,這僅用理性是無法企求的,誠實面對自己的感性吧!


 
 
 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Featured Review
Soul Blues - Coleman Hawkins
00:00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