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》X哲學中的唯心論(idealism)】 【村上:心這東西就是這樣,沒有心的話什麼地方也到不了。】
- 明鴻 陳
- 2016年9月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- 「不過那會留下痕跡。而且那痕跡我們可以再一次踏尋。就像是在雪地上踏尋足跡一樣。」
「那可以到達什麼地方嗎?」
「我自己。」我回答。 「心這東西就是這樣,沒有心的話什麼地方也到不了。」──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》
- 「心」這個詞真的很特別!透過當今進步的科學,我們思考時被科學家及心理學家證實確實是由「大腦」在運作著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我們常常在說一個人做事時,通常都會問說「你有沒有用心呢?」
這個能思考、判斷的器官居然是用「心」來稱呼而非「大腦」。
哲學上的「唯心論」(idealism,或為「唯心主義」、「觀念論」)到底在講什麼呢?如果有心的話,就可以帶你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嗎?
【原則】:心理活動(思考內容)是優先於世界上的任何物質的(非心靈實體),也就是說我們心裏所思考的事物,都是被我們的「心靈轉化成觀念」才浮現在我們 的思想劇場中,這個展演劇場能夠創造出無限斑斕色彩的可能。但特別要注意的是,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,浮現的對象並不是直接對應到實體的事物,而是事物的現 象化。
【舉例】:當你深夜挑燈戰,桌椅成了陪伴你默默走過漫漫長夜旅程的朋友,你心中除了思考要研讀的讀物,並不是直接的實體桌椅撞進你的思緒(這樣的話可能頭 腦會先受傷);相反的,是它們透過「轉化」,成了你心中的桌子、椅子的觀念、概念。這就是你心中的「桌椅」的概念,這個概念是主觀的,因為這是在你自己的 心中建立的概念,只有獨一無二的你感受到。
【著名哲學家】: 經驗唯心論(Empirical Idealism),此派之首創者為巴克萊﹙George Berkeley﹐1685–1753﹚:「存在即被知覺。」
(To be is to be perceived.)」即是他的經典名言,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在被我們感知過後,才得以存在。這或許在我們以現今知識來看有許多瑕疵之處;但他的論述 也搬出了「上帝」來解決,因為上帝可以感知到任何事物。
先驗唯心論,康德(Immanuel Kant, 1724~1804)則主張一種超越後天經驗的經驗唯心論。首先,存在我們心中原先就有「先驗(先天)的形式觀念」,包含了認知時間與空間的形式。另外,他也解釋了為何人們能有普遍的認知觀念呢?
將「主觀經驗」轉化為「知識的客觀理性」(即「範疇」)是人與生俱來的,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,這也解釋了原先主觀的觀念論、唯心論、唯心主義也可以解釋客觀的普遍性質。
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很棒的一篇評論村上演說的文章! - 「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,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。」 (Between a high,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,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