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海邊的卡夫卡》中的生靈X日本傳統文學文化】 【源氏物語中的「生靈」】
- 明鴻 陳
- 2016年8月2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- 村上:我覺得我是從美國小說借用了些技巧,但是畢竟只是借用而已,但是物語本身,我寫的絕對非為西洋的,勿寧說是東洋的、亞洲的、日本的;歐美的小說是比較邏輯的,所有的情節都是很論理式的,但是我的小說是無法用邏輯來解釋的。
我的想法是「這邊的世界」跟「那邊的世界」,在東洋是很自然地混合在一起的,像是在日本的盂蘭盆節(中元)時,死掉的人是會歸來的,不是穿過很大門扉歸 來,輕飄飄地回來家裡,在家幾天後又輕飄飄地消失,我想中國也相信生者與死者有交流的;但是西洋的基督教文化則不是如此,「這邊的世界」與「那邊的世界」 是區隔很清楚的,從這個世界要去那個世界是需要很繁複的手續的,日本則是想去死者之國,去彼岸,是想去就能去的,因此生死世界觀是很不同的吧!
──村上春樹專訪〈25 年的創作人生〉,收錄於《萊辛頓的幽靈》
- 這似乎可以和海邊的卡夫卡對照呢! 為什麼卡夫卡少年在夜裡可以看到15歲時的佐伯小姐呢? 甚至是被她深深的給吸引,而且是非常強烈的。
但奇妙的是,現實世界的佐伯小姐已經51歲了,
「那是稱為『生靈』的東西。外國怎麼樣我不知道,不過在日本這種東西往往在文學作品中出現。例如《源氏物語》的世界就充滿了生靈。在平安時代,至少在平安 時代人們的內心世界李,人在某種情況下可以在活著時化為靈魂在空間移動,去達成他的心願,你讀過《源氏物語》嗎?」──大島先生,《海邊的卡夫卡》
#海邊的卡夫卡 #村上春樹 #萊辛頓的幽靈 #25年的創作人生
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很棒的一篇評論村上演說的文章! - 「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,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。」 (Between a high,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,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