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海邊的卡夫卡》X哈伯瑪斯的理性溝通X平衡】 【荻田先生:事物的界線逐漸消失。你不再能理解貓說的話,或許跟這也有關係吧。】
- 明鴻 陳
- 2016年8月1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- 「關係性也會改變。誰是資本家,誰是無產階級?哪邊是右邊,哪邊是左邊?資訊革命、配股分紅、資產流動化、職務調整、跨國企業──什麼是惡什麼是善?事物的界線逐漸消失。你不再能理解貓說的話,或許跟這也有關係吧。」──司機荻田先生,《海邊的卡夫卡》
- 今天又把海邊的卡夫卡重新看了一遍,很難不聯想到昨天《1Q84》領導所說的,所謂真正的善惡即是兩者的平衡。
「善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,而是不斷改變所處的場所和立場……平衡本身就是善。」──領導,《1Q84》
如果沒有這個平衡,在一邊的善、另一端的惡,就會永遠被釘固住絕對的位置;這個和「溝通理性(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)」又有相似的道理呀。一方抱持己見,另一方持相對的意見,兩方要溝通討論時便會陷入極其困難的情境,但最重要的是,雙方都要有可 以妥協的空間,也就是可以有平衡的空間。 尤爾根·哈伯馬斯(Jürgen Habermas,1929-),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、社會學家之一,「溝通理性」便是他所提出之理論。 哈伯馬斯認為任何言辭行動都預設了四項有效性聲稱 (validity claim): (1)正當聲稱(rightnedd claim):言詞行動是正當得體的。 (2)真理聲稱(truth claim):命題內容是真實的。
(3)真誠聲稱(truthfulness claim):說話者命題意向是真誠的。
(4)可理解聲稱(comprehensibility claim):言辭意義是可以理解的。
言詞表達得體(尊重、對等關係)、必須是誠實的毫無隱瞞(前提預設都要提出)、命題意象真誠(沒有模糊的空間),言詞也必須要是可以被理解的(明確、易 瞭),如此一來溝通才能達到願意理解對方之要求做出妥協;其目的不只有為了說服對方而已,而是包含了能被對方說服的可能,這正是有效的理性溝通!
➤ 搶先看:在專頁上方「已說讚」的按鈕設定「搶先看」並按接受「通知」,將能收到的第一手消息喔!

#村上春樹 #海邊的卡夫卡 #1Q84 #哈伯瑪斯 #溝通理性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很棒的一篇評論村上演說的文章! - 「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,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。」 (Between a high,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,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