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海邊的卡夫卡》X《村上收音機二》X15歲與30歲的世代】
- 明鴻 陳
- 2016年7月3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- 「我終究必須進入粗暴的大人世界裡去,在那裡一個人生存下去。我必須比誰都強悍才行。」──田村卡夫卡,《海邊的卡夫卡》 - 海邊的卡夫卡,顯示了青少年在找尋自我認同時,不可避免會面臨到的巨大社會壓迫感,可能是來自家庭、同儕以及整個社會氛圍所塑。 如果你正處於這個思想迸發、狂飆的世代,應該也會特別有感覺吧?那麼一直到了三十歲的生活呢?三十歲的自己是否能替當時十五歲所挑戰的世界做出一些改變呢?人生在某個階段得到了一些又失去了某些;在另一階段又失去了一些,卻同時也得到了某些( “You win some, and lose some” ),於是透過取捨、價值判斷,逐漸替自我的價值觀定立。 每次讀到這裡,編總是會悄悄的捫心自問,到底自己的初衷是什麼?「不忘初衷」這個詞或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,但又有誰能真正的實踐它呢? - 相對於村上收音機二的: 「我大學的時候,經常有人對我說『別相信三十歲以上的那些傢伙』。Don trust over thirty,別相信大人,的意思。」 「我想我們二十歲那時候,曾經堅定地相信自己過了三十歲,會長成和現在的大人完全不同類的大人。而且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。因為有像我們這種意識高張、理想燃燒的青年會長成大人,所以世界不可能變壞。壞的是現在在那裏的大人。終於戰爭會結束、貧富差距會縮短、種族歧視會消除。很認真地這樣想。約翰藍儂也認真的這樣想(大概)。切格瓦拉也認真的這樣想(大概)。 「 而當然,並沒有帶來烏托邦理想國。戰爭、貧窮和種族歧視也沒有消除,我們終於過了三十歲,大多都變成和以前一樣無聊而平凡的大人。你可能會想"像傻瓜一樣"。而現在我也這樣想。像傻瓜一樣。不過自己在那個年代,置身於那個場所時,一點都不覺得像傻瓜。而是相當興奮動心的事。披頭四高唱著"All YOU Need Is Love"(愛是一切),小喇叭聲朗朗吹響。」 從1960年代後半村上面臨到的是日本學運,整個世界在二戰後反思,年輕人似乎活在一個隨時都有可能要爆發的壓力鍋中,村上的寫作也受此大大的影響! photo by :CC, Pison Hu #村上春樹 #海邊的卡夫卡 #村上收音機
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很棒的一篇評論村上演說的文章! - 「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,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。」 (Between a high,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,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