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身為職業小說家》X結構主義(structuralism)】 【編:在半自傳的隨筆中,透露出許多村上的價值觀】
- 明鴻 陳
- 2016年5月28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- 「而且只要這個世界上二十個人之中有一個那樣的人存在,我就不會認真擔憂書和小說的未來。」---《身為職業小說家》 ➤ 搶先看:在專頁上方「已說讚」的按鈕設定「搶先看」並按接受「通知」,將能收到的第一手消息喔! - 在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》中,「臉書」這個詞也第一次的被寫進村上的小說裡;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圖像已經被社群軟體臉書、Youtube、LINE給環環包圍, 而這個現象是完全好的嗎?即時社群中的事實往往通常是由「零碎的片段」所建構而成,再經由價值觀可能相差不遠的社群好友分享;「破碎資訊與朋友圈框架」的材料雙雙加注,鎔鑄出另一種「屬於我們認知的真實」。 李維史陀(Claude Levi-Strauss,1908-2009)是一名社會人類學家,他主張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給欺騙了。而我們的觀點應為放眼整體,不要在現象的一部分尋找原因,而事將整體視為一個結構去分析。 這就是著名的「見樹不見林」到「見樹又見林」的整體框架改變。 從社群媒體獲得的速食資訊,相較於由書本、經典文學洗鍊的系統化文字,確實真實性與精緻度是令人質疑的。 「讀書習慣一旦養成之後-這種習慣多半在年輕時候養成-就不會那麼容易放棄。即使手邊有YouTube,或3D電玩,只要一有時間(或就算沒有時間)也會主動拿起書本。 而且只要這個世界上二十個人之中有一個那樣的人存在,我就不會認真擔憂書和小說的未來。 只要喜歡書的人還能好好讀書,就行了。我所認真思考的問題,只有我自己能對那些人提供什麼樣的作品而已。」
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很棒的一篇評論村上演說的文章! - 「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,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。」 (Between a high,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,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...